最专业的地理科普平台最全面的海量备考资源雨林探索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总是凡人无法想象的,每一种生命降临于人世间都有它奇妙而合理的生存法则。今天将带着大家走到热带雨林的深处,感受神奇的板根现象。011WHAT#什么是板根?板根,亦称 “板状根” “支柱基板根”,热带雨林植物支柱根的一种形式。植物一般是把根系扎进土壤,执行吸收水分、养分、供应地上部分茎干、枝叶生长的功能,也起着承受地上部分重力的支撑作用。为了更好地执行上述的功能,根系总是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展,并与附近的植物展开了空间与资源的激烈竞争。板根是乔木的侧根外向异常的次生生长所形成(其实就是侧根的变态),是高大乔木的一种附加的支撑结构,树干与沿地面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个至数个多少扁平的三角形的板状根,有时可高达3~4米。通常辐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最为负重的一侧发达,在土壤浅薄的地方板根更易形成。区别于其他的根,板根是一部分裸露在外的,而且成板块状,似火箭的尾翼。02WHY#板根有什么作用?①支柱在热带雨林,一些巨型乔木身躯高大而粗壮,树冠也非常宽大,且常常受到藤蔓植物的缠绕十分沉重。又因为土壤水分充足难以呼吸,根系无法深入土壤。再加上狂风暴雨的“摧残”,不倒才奇怪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聪明的他们采取了地面空间发展的策略——他们以树干基部为中心,由侧根外向次生生长,成辐射状延伸出数道翼状板根,支撑树木庞大的身体,成功解决了“头重脚轻”的难题。↑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四树木”最为典型它的板根可达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②抢夺营养与生存空间热带雨林丰沛的雨水带来了强烈的淋溶作用,雨水溶解并带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矿物。因此,土壤只有薄薄的一层,十分贫瘠。雨季的雨林含水量接近饱和,空气匮乏不利于根系呼吸。所以要是想生存下来,地面空间是必须“争夺”下来的领地。越靠近地面,越肥沃的表土,植物的竞争就越是激烈;越是贫瘠且空气稀少的土壤深层,植物的竞争越不激烈。↑ 江门新会,一株三百多年的细叶榕撑起一座鸟的天堂③保证根系呼吸由于热带雨林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长的雨季总是处于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况,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它们很难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中。所以大块的板根帮助植物根系进行呼吸,让植物在多雨的潮湿环境中也能正常生长。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华南植物园的落羽杉林曾以“龙洞琪林”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一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一片温带景象,宛如一幅变幻的风景图④防火防盗防人类某种程度上,热带雨林巨型板根防范了动物入侵和人类砍伐。由于过于高大和粗壮,不少板根大乔木因此幸免于人类刀砍斧劈的劫难。但即便如此高大,仍然有很多板根被人类无情砍伐,仍然有很多雨林被一把火烧成耕地。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总有东西是我们不可触碰的底线。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砍下这么大块板根怕不是要累死↑ 摄影师12年航拍观察亚马逊热带雨林遭砍伐惨象www.greentv.com.cn03问题来源:偶然看到一篇何永德老师写的《人文地理复习策略》,以及最近刚结束第一轮选必二《区域发展》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教学,准备开启高考一轮复习,我对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有些体会,因此想谈一谈。本文参考了以下文章:《人文地理复习策略》何永德(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考试报》2023年11月29日刊《高中人文地理深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单超(北大附中)《人文地理的学科逻辑及其教学导向》欧阳子豪、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高中地理必修二、选必二和选必三,这三本教材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区域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三本书呢?为什么都说人文地理知识“浅”、素养“深”?我们到底要教什么?经过一轮教学后,又适逢高考复习阶段,我对人文地理教学有了一些体会。接下来这篇文章主要从“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看待人文地理教学内容。(图1: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构成)1.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的“底层逻辑”:“以人为中心”与“人地关系”自然地理强调自然要素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规律。而人文地理核心在于:“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从古至今,从眼前到远方,人类都在谋求幸福的生活,追求更舒适、更便利、更富足的生活条件。” 但地理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在追求发展中,人类活动有的“竭泽而渔”、有的“识大体、顾大局”,但最终还是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如果人类开发的方式和强度合理,能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规律,做到防灾减灾,或许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合理,则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运动规律,实现人地协调。2.以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区域视角)、可持续发展观念审视某个区域的人类活动高中人文地理包含“人口、城市、生产活动”经典主题。人口的分布、城市的兴起、产业的发展、交通布局都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因地制宜”的做“趋利避害”的空间区位选择,把本区域拥有的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到极致,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文地理教学上,欧阳子豪、袁孝亭提出:人类活动空间定位——区位条件分析——人类调适(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空间联系的加强)——区域特征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这一教学逻辑。3.人文现象的“空间”视角: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空间分布是区域联系的起点;区域差异是区际联系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实质是“区位选择”。“格局影响过程,过程改变格局”。(图2:源自参考文献1)4. 从“综合”走向“和谐”——综合思维与人文地理教学人的思考包括垂直思考和水平思考。垂直思考强调“深度”,水平思考强调“联系”、“多角度”,两者都是重要的思考方法。水平思考尤其与创造性解决问题关系密切。而地理学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在培养“水平思考”上具有独特作用。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内涵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或许“综合思维”是把握人文地理教学的另外一个角度,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在人文地理宏观主题层面,单超指出:充分理解“人口、城市、生产生活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有助于深度学习高中人文地理。在微观层面:深挖主题内部之间的关系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教学明线为“人文现象的时空分布”,教学暗线为“人的需求”,谋求“人地和谐”。在具体教学操作层面:深挖核心概念、深挖核心图像、深挖典型案例【后续寻找一个好的案例再分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自行阅读论文,其中有些例子】。(图3:源自参考文献2)5.对学习人文地理的建议分析人文地理问题时,要思维活跃、开阔,其对人文素养要求更深厚。但教材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我们需要主动关注社会中的这些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国际国内大事,积累生活经验,培育地理视角。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每日万余阅读总量关注搜索地理词语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